2024年储能市场寒冬

2024-08-06 综合百科 阅读 投稿:本站作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邓浩 上海报道

一面是行业装机量同比高增,一面是从业者哀叹赚不到钱。2023年的储能产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

“极度内卷”成了2023年各大储能产业论坛/会议,行业人士谈及最多的关键词。ICC鑫椤资讯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储能系统的价格已经降到0.6元/Wh左右,其中电池的价格已下行至0.4元/Wh以下,较年初下降了约50%,成本倒挂严重。

从区域表现来看,2023年储能国内市场保持高景气,海外市场却意外“熄火”,原因为何?行业高景气与从业者的体感“寒意”何以并存?2024年又会有哪些新变局?

需求分化:强势国内表现VS走弱海外市场

ICC鑫椤资讯数据库统计及预测,2023年全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预计超过45GW,其中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超过40GW,同比增长超过100%。

其中,中国储能市场增速一骑绝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20GW,电化学储能装机接近20GW,同比增长超过200%。

“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2023年光伏装机超预期,叠加各省份强配储的政策,推动了储能装机的增长。二是从中标项目分析可以发现,独立储能模式已成为目前储能装机的主力军,其独特的市场地位也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模式,得到了更多央国企的认可。”鑫椤资讯储能研究员朱志翔对记者表示。

2017年,青海省发改委印发《2017年度风电开发建设方案》,要求列入规划年度开发的风电项目按照规模的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以此为标志,多地纷纷出台类似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储能市场开启热潮。

不过来自政策端的刺激,也带来了不少矛盾,储能端的经济效益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市场,在政府强制配储政策的引导下,装机量快速上升。但有一点问题,现在的中国储能盈利能力是非常差的。比如,出现了一些装了但不并网的现象。如果一直强制配储的话,业主端的配储意愿在2024年可能会有削弱。”上海有色网分析师冯棣生对记者说。

与之相对,2023年9月以来,海外市场需求却持续走弱,订单削减严重。

比如户储龙头派能科技(688063.SH),其三季报显示,Q3营业收入4.92亿元,同比-71%,环比-31%;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110%,环比-117%。

派能科技董秘叶文举在三季报业绩交流会上称,“Q3营收下降主要系受下游企业去库存,户储市场需求阶段性放缓影响,公司产品销售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所致。目前,欧洲部分市场仍处于去库阶段。”

此前,随着俄乌战争爆发,欧洲居民用电快速上行,而由于欧洲主要发展户储,作为刚需,2022年行业非常景气。

“欧洲一般会在年初做全年计划,然后向储能的经销商和分销商进货。因为上一年的极度繁荣,2023年Q1定了非常高的全年目标。俄乌战争缓解后,电价有所回落,加上欧洲宏观经济表现不如预期,因此,欧洲的储能、新能源车投资意愿都在下降,政府补贴也在退坡,消费者消费意愿也不强。2023年欧洲一直在去库存,但进度还不是很理想,我们认为,2024年上半年欧洲的新增需求量也很有限。”冯棣生说。

美国储能市场由于ITC法案(注:美国联邦投资税收抵免政策,该政策允许对新能源配置储能项目抵减30%投资额和加速折旧,极大激活储能市场)落实缓慢等原因,项目进展也不及预期。

冯棣生表示,2023年5月正式由联邦颁布了补贴细则,但州与州的差异化程度较大,据其了解,实际落实非常缓慢,甚至有一些州到2023年底,还一分钱补贴都没发。这相当于集成商去做这个事,收益缺乏保障。

上海有色网调研显示,美国高压变压器2023年整体交货周期在6-12个月,中压变压器在6-9个月,较之前翻了2-3倍的等待时间,而缺少变压器,意味着即使储能电芯整个系统已经安装好了,也无法完成并网的操作。因此造成美国大量储能项目延期。从数据上看,2023年7月整体装机还不错,有1000多兆瓦时,但进入8、9月,快速滑降比较明显。

“美国电网比较老旧,需要电网改造,因此需要变压器,而储能系统对变压器也有需求,变压器从全球视角来看,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在储能需求快速上升的阶段,变压器出现了短暂的供不应求,我们判断这个因素,在2024年对美国的储能仍会有一定程度影响。”冯棣生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储能的审批流程缓慢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储能项目进展。

“2022年审批流程在1年左右,2023年初大家本来预计流程会进一步缩短,但到2023年年底,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审批加快,还是需要9-12个月。所以,我们认为2024年上半年美国可能不太会有明显的恢复,下半年可能会有快速的装机上量,但要等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出来,再做具体判断。”冯棣生表示。

供给搏杀:惨烈的价格战与“剩者为王”

2023年,储能产业的高增长带动大量企业跨界入行,供给扩容迅猛以及上游碳酸锂材料价格下行等因素,导致储能产品价格不断走低,甚至已经击穿了不少公司的成本线。

“就储能成本来说,据我们了解,确实可能已经击穿了一些刚进入这个行业的电池厂的成本线,在亏着本在做,以希望绑定客户获得2024年一些微薄的订单。现在价格战打下来,确实已经有点头破血流的意思了。”冯棣生直言。

为何储能市场能够如此轻易就能扩产?技术原因之外,标准化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冯棣生认为,储能电池相对于动力电池而言,是一个更标准化的产品。动力电池因为要和车企合作,每一款车的底盘设计也不一样,因此动力电池有一点定制化的成分。而对储能来说,目前市面上20尺的柜子,就是配280Ah的主流储能电芯,下一代就是314Ah的产品,因此能够做到比较快地扩产、放量。

但是,储能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导致市场不一定以价格作为唯一决定因素,也是造成一部分跨界储能电池厂商感到销售艰难的原因。

“储能电池市场的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ICC数据统计,2023年储能电池TOP10厂商出货量占整个市场出货的86%,目前越来越多的业主对于电池性能和电池厂商过往项目情况都有硬性要求,我认为头部厂商的扩产会是影响整个行业供给端过剩的主要原因。储能对于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在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情况下,即使价格稍微便宜几分钱,跨界做储能电池的厂商很难将产品卖出去。”朱志翔说。

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需求端增长预期不明显的情况下,行业出清大概率仍会继续,而具备一体化集成能力的头部厂商或将最终存活。

“中小厂商大概率都会出局,电池和系统价格还会继续下降,但下行空间有限。未来行业洗牌结束后会形成以头部厂商为主的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朱志翔称。

同时,行业厂商都在选择一体化集成,以降本增效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2023年4月,科士达(002518.SZ)在调研纪要中就表示,其会持续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计划研发出更具成本性的储能产品,后期也计划将其UPS、光伏产品与储能产品集成一体化,来真正实现各板块联动发展。

宁德时代(300750.SZ)则在2023年三季报业绩交流会中称,国内储能市场目前存在一些低价竞争的情况,其依靠产品本身的性能和品质参与竞争,而非低价策略。继推出了EnerOne、EnerOne Plus、EnerC 后,宁德时代又发布了更高集成度、更具经济性的 EnerD。吸取过去行业内储能电站起火的教训,正建立自身的锂电储能系统安全鉴定大纲,力争打造“核电级”安全储能产品。

阳光电源(300274.SZ)高级副总裁顾亦磊亦曾对媒体公开表示,“不能买来各家的PCS、BMS简单拼接到一起。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对于)电芯产品来料,公司都是经过了118项全方位测试。系统的PCS、BMS等零部件都是自己研发制造。这是因为储能系统中的各个零部件里都有软件和电路,由一个厂家来进行整合融合,才能保证安全和性能。”顾亦磊称。

冯棣生也表示,目前行业有实力的厂商都在选择走一体化,“首要原因是降低成本,相对于原料外采而言,能够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其次,安全也是一大原因。比如2023年宁德时代还是以出单颗的储能电芯为主,但我猜测2024年可能就要走向一体化了,直接出储能系统,这也是对整体质量的保证。”

One more thing: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会带来什么新变量?

2023年12月22日,特斯拉官宣在上海的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其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特斯拉称,新工厂计划于2024年Q1开工,Q4投产。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

由于国内不少厂商已经进入Megapack供应链体系,比如宁德时代为其提供电芯,德方纳米(300769.SZ)提供铁锂材料,三花智控(002050.SZ)提供温控产品,后续Megapack在上海落地,或将拉动更多国内厂商供货。

同时,由于Megapack售价较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Megapack更可能出海,而非参与国内储能厂商的内卷。

“对国内供应链肯定会有拉动,它的Megapack用的就是宁德时代的电芯,但我不认为会对国内储能竞争格局造成影响,它的价格非常贵,更多还是销往海外,而特斯拉储能产品在海外壁垒也很高,比如本身质量、售后等都做到行业top水平,而国内的市场价格非常卷,我个人认为特斯拉不会愿意降价进入中国市场。”冯棣生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声明:闻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7560051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