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延长学制,再掀热议。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决定,2025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沈阳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也于近期延长学制。7月25日,话题“多所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冲上热搜第一。
近年来,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专硕扩招的趋势有目共睹——据教育部的安排部署,到“十四五”末,专硕招生规模将约占硕士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应用人才,另一方面,这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高等教育法》第十七条也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整体来看,延长学制有一定必要性。由于相比学术硕士,专业硕士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常来说,学生第一年要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进行专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节奏非常紧凑,难免捉襟见肘。而出于实用主义心态,有的学生会选择压缩分配给毕业论文的时间,以至于一些导师经常会抱怨,自己的学生“老是飘在外面”。于是在“严出”机制下,有的人被迫延迟毕业,甚至衍生出学术不端行为。
延长学制则意味着,无论学生往哪个方向发展,时间安排上都更从容,可以充分探索个人兴趣,规划自己的未来。
改革学制的出发点不难想见,问题在于,教育的“时”与“质”并非天然正相关。按照去年11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一个重在知识创新,面向理论前沿,一个重在实践创新,面向产业需要,二者同等重要,须分类规划。也就是说,无论延不延长学制,都不能背离这一基调。一些人担心,延长学制之后“专硕学硕化”,甚至“两头都不着”,并非毫无道理。
正如一句老话:“很多人努力的程度,还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有必要认真评估的是,培养质量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学制?关于专硕和学硕的分类培养,高校是否做足了准备?如果只是单纯延长学制,培养方案还是“涛声依旧”,学生实际上又付出了更高的学费(通常是学硕的两三倍)和时间成本,那么延长学制的意义,恐怕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具体到不同专业,要具体分析。比如,近年来“工科理科化”的话题颇受关注,避免专硕培养过度看重论文,离不开更多实践机会和产业支撑,也就是需要适当延长学制;又如,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一大特点,在于“学科交叉性”,在当前的行业生态中,拥有法律、财经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对职业发展更为有利,如果延长学制,相应的顶层设计,不妨在这方面有所体现。
从个体视角出发,培养年限够不够,也因人而异。有观点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很早就建立了弹性学制制度,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同时,应当允许一部分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提前毕业。在笔者看来,自主性学习本就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一环,根据实际赋予学生更多选择空间,既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可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还能倒逼高校更多关注学习时限之外的东西,如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质量监控等,不失为值得探索的方向。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