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的重要性
GPA是Grade Point Average的缩写,中文是平均学分绩点,是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在大部分学校中GPA的满分是4.0。对大学本科生,特定的GPA不仅是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核心标准之一,也是今后进一步深造的重要基础之一,覆盖国内大学生的保研和海外大学的研究生留学深造。
若未能在大三结束之前取得名列前茅的GPA或平均分,国内保研无望是几乎板上钉钉的结果,即便对于硕士留学申请而言,主流目的国中最“奇葩”的以考察「综合能力」为导向、重“应用能力”而相对轻“账面分数”的美国方向上,还有一定的概率“逆袭顶级名校”,但依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我们需要在GPA以外的包括实习/科研、GRE/GMAT、推荐人与推荐信、文书、面试、选校策略、申请节奏等诸多维度做大幅度升级并超过其他申请者,才能有合理的机会逆袭成功。这背后不论是对于咨询师的能力、家庭支持与意愿,还是对社会资源与财力,都是很大的挑战。
提高GPA的建议及方法
1. 确保所选的大学专业适合自己,否则建议尽早换专业
不论是在国内C9院校还是美国常春藤大学,我都直接接触过一些原本以绝对优势背景被录取的学生,因为大学专业不适合自己,过程中大量挂科,我遇见过最多的一个学生,本科期间挂科30多门,最终以2.5以下的GPA甚至延毕2年而收场。
在过去10对年的从业过程中,我接过3位背景极其相似的国内TOP2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规划,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曾在高中阶段以国家奥林匹克化学、生物、物理中的1个或2个学科的金牌而被保送入学,但均在随后的本科学习过程中遭遇了“滑铁卢”。
究其原因虽很复杂,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选错了专业!原预期“轻松+愉快”,却在入学后遇到的自己极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专业,与其他学生相比的落差巨大之下,长期跟不上学习进度和挂科也迅速磨灭了他们高中时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不同的是,在这些悲剧背后,有的学生是在家长的规划之下,大比例地“量身定制”了远超自己能力和基础的其他学院的选修课程,有的则是极其不适应本专业的情况下,未能及时做出决断和换专业的调整。
关于换专业,我们知道在国内很多大学是有着一些“奇葩”政策的,比如要换专业,首先就要求学生在GPA或均分上在系里排在靠前,以“学业优异才有资格换专业”的逻辑扼杀了许多学生原本仍有转机的大学本科。但越来越多头部高校其实已经将这些门槛逐步放宽了,更别说海外大学更人性化和更定制化的制度之下了。
2. 避开“难课”+多选“水课”以提高GPA
在观察了十多年的案例过程中,我发现许多GPA不理想的学生都是因为选择了原以为“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的专业课而被其拖了后腿。
之所以在这些课程上拿了低分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为“知识含量高”的课程一般来说难度也会更大,比如经济学的学生去学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级会计学,社会学的学生去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且不说挂不挂科的事,即便勉强能及格,60分(1.0的GPA)的成绩也会严重拖累综合GPA;与此同时,耗费了更多精力在难学的课程上,机会成本角度来说也会耽误学生原本可以在其他课程上拿高分的机会。
如果在大学的前几个学期结束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GPA较低的问题了。那么接下来,就更有必要多选“水课”来拉高GPA了!
什么是“水课”?一方面通过看课程名称,你会发现某些课程本身就比较接近生活化的领域,举几个代表性的,比如名字里带有“基础”、“初级”、“入门”、“简易”等字眼的,又比如是包含了“宠物”、“体育”、“植物”、“美食”等关键词的,另一方面是选那些看着就很偏文偏社科的基础课程。
当然,如果你文科很差,某些课又对写作要求很高时,也是要具体分析再做选择的。此外,如果你明确今后研究生要申请的专业方向对本科先修课程有强制要求,那要么你“迎难而上”再逼逼自己,否则还是建议你调整原本的硕士深造专业方向。既然不合适,真的要继续勉强吗?强扭的瓜未必只是不甜,它很可能是极苦涩且得不到的。
3. 重修之前低分课程或额外多选选修课
道理很简单,但细节上要注意,重修还是要选择自己觉得更有机会刷高的课程,而非一视同仁去把本身就觉得极为吃力的难课,而选修上,自然还是要遵循“能水尽量水”的逻辑去选择。
多说一句,在我们遇到很难适应的课程之前,其实也应做好提前的调研,包括对特定教授教学风格和给分严苛度的了解,也包括对历届学长学姐使用教材和课后题的预习摸底。此外,当在学期伊始遇到极不适应的课程时,很多学校允许学生在几周内弃课(drop)的政策也应及时采用。
以上这些调整若能做得及时,及时止损的同时,今后要填的大坑也自然会少很多啦。
4. 尽可能延后修读在大四的两学期也能选择的课程
不论是选修课和还是必修课,每个学校一般都提供一些每学期或每学年均可修读的弹性给本科生。比如,你可以在大三上修课程A,而该课程也会在每学年的上或下至少一个学期开设的情况下,你可以将其延后至大四的某学期进行修读。
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对像美国大学硕士申请来说,如果你能在大四开学后1~2个月能赶上他们最早的申请轮次并提交全部申请材料的情况下,大概率他们会看你本科前三年的GPA,并以此作为其他诸多维度之一来评估你的申请竞争力并发放offer(如果申请是在12月或来年1月及以后,则有部分学校会强制要求你提供含大四上在内的三年半的完整成绩)。并且,在offer发出后,几乎不会以你大学四年的GPA下滑为由收回offer。
另一方面的好处是,你在大四之前剩余的学期内,不修额外课程的情况下,你将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更少的课程,这将有利于你提高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GPA;而在你觉得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你甚至还能多选一些“水课”或重修部分之前拖后腿的课程来提高GPA。
5. 延期毕业以增加更多选修课和重修课程的机会
延毕的缺点是,多一年的时间成本,且在海外院校眼里,额外多出的一年会成为“疑点”,如无合理解释,会成为申请过程中的减分项。
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弥补,更长的本科学习周期其实也提供给我们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包括实习和科研等在内,我们即便在本身无力“真实参与”的情况下,也依然有借助外力去“创造”的机会。
所谓背景提升,虽然也是个复杂的问题,但合理规划和合理资源整合的操作下,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是100%不会出问题的。当然了,所谓“复杂性”指的就是许多不专业的留学中介和求职机构在销售服务过程中的误导,又或者学生和家长受制于本身的盲区而好心办了“错事”。
关于什么样的背景才对申请有帮助,可以参考之前的这篇:【精】怎样的课外背景对申请名校硕士最有帮助?
6. 开成绩单以提交海外硕士申请之前视情况开排名证明和专业课成绩单
有些学校素来有压分的习惯,这里就不点名了,如果在本科选校之前没有将其纳入考虑,导致了大三结束时发现自己的GPA很低,可考虑在找教务处开出国成绩单的时候,顺便找所在系或其他相关部门出具“专业排名”。
我们有的学生2.9的GPA其实在系内排名前10%,此时若能连同成绩单一并向海外大学出具专业(系)排名的证明,能很大程度上弥补申请过程中表面上的GPA劣势。
此外,如果是由于选修类课程的踩坑导致拖累了综合GPA(CGPA),也可以补充开具专业课成绩单。有的学校在成绩单里直接将专业课GPA和综合GPA分别列出,则无须额外做此步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