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富翁,更不是达官显贵,他开设私人学校,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是想赚点学费补贴家用。因为,孔子既不炒股,也没有闲钱投资实业,他只是替人做丧礼的主持人,收入不会太高,在季氏手下也只是做工资微薄的基层工作人员。不要以为孔子在办“希望工程”,他的学校一定是收费的。
关于孔子如何收费的问题,有人这样解释。“三十而立”,只交三十两银子的人只能站着听课。“四十不惑”,交了四十两银子的人可以发问,直到你没有疑问为止。“五十知天命”,交了五十两银子,那你就可以知道明天考试的命题了。“六十耳顺”,能出得起六十两的人,老师可以讲些你喜欢的话给你听,让你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只要你交了七十两银子,你上课想躺着坐着或来与不来,都随你高兴。
这当然是笑话。
孔子说,他“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而欲不逾矩” 。他的本意是说,从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大道,到了三十岁,就已经打下立足社会的坚实基础。四十岁对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不再疑惑。五十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到了六十岁变得耳顺,不是指自己变成了顺风耳,什么都听得见,而是指自己已经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都能辨别。到了七十岁,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说了半天,要到孔子的学校去上学,到底要带多少学费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论语•述而》上说,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带着十条干肉来到我学校的人,我都会教他”。一般认为,孔子不收现金(那时候还没有,直到宋代才出现了纸币),而是收腊肉。但古今以来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束脩”是指男子十五岁。这样解释,孔子瞬间就高大了许多,原来他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搞的是公益事业。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首先,“束脩”指十五岁,有一定的道理。从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来看,十五岁应该是从小学毕业向着更高水平学业进发的开始阶段。从孔子学生的年龄来看,最大的像颜回的父亲,只比孔子小6岁,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而孔子晚年所收的最小的学生公孙龙,也只比孔子小53岁。由此说明,孔子的学校只招收具有初高中毕业水平的学生,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要想上学,过几年再说。
其次,古人崇尚礼节。古人去拜访客人,总要带点礼物作为见面礼,更何况是拜师学艺了。孔子去拜见老子时,带了一只大雁作为见面礼。他带着学生们在各国找工作时,车子里装了些野鸡,是送给国君和官员的礼物。而后来阳货来找孔子,送了贵重的烤乳猪作为见面礼,而孔子投桃报李,也送了一只烤乳猪作为回敬。由此可知,学生们在拜孔子为师时,应该带着礼品来。
我们可以想象,孔子收的礼物应该是五花八门的。有钱人家的孩子礼品贵重些,甚至可能上交一大笔可观的“赞助费”,比如子贡等几个有钱有势的孩子;没钱的孩子也可能是半袋米或一篮鸡蛋。也就是说,孔子可能收到过腊肉,但孔子不会在招生简章上说明,学费是十条腊肉,否则不予录取。
第三,孔子是个相当“小资”的人,对饮食养生相当讲究。据说,他从来不去外面买酒和肉,过期的肉绝对不吃。吃猪排的时候,必须要分割的方方正正,要是你把肉割得“犬牙差互”,估计孔子会扔出去。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多人,按照四十年教育生涯算,一年也要招收近一百人,要是每个学生都送十条腊肉的话,一千条腊肉的规模,那孔子家简直成了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了。
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孔子为谋生贴补家用,学生们带来的见面礼,他是欣然接受的。因为按照礼制,学生们是应该自备见面礼的,要是你两手空空来见孔子,那你就是无礼之人,孔子肯定很生气。孔子不是嫌贫爱富之人,他最在乎的是礼。见面礼不在乎多少,只要能有这个礼节,孔子马上就宣布:祝贺你,你已经被“孔子青年政治学院”录取了!
《穿越历史看孔子》已在天猫和当当、京东、亚马逊和全国新华书店上市,欢迎订购。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