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雅璇 实习生 林晓焮
今年暑期,研学市场持续升温,研学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研学旅行成为学科学习之外的“有趣课堂”。记者走访福州多个旅行社、教育机构发现,研学游需求趋向多元,更多机构推出“小而专”的项目,研学内容不断“上新”。不过,由于市场火爆,不少机构一哄而上,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当前研学游主流价格如何?什么类型的研学产品最受欢迎?研学游品类繁多之下,学生和家长如何选择正规的研学团?
“研学游”受追捧,部分机构开设新课程
福州新东方文旅的黄老师告诉记者,目前2024年暑期的研学项目报名已基本结束,国庆和寒假的研学团名额也只剩余一半。“福州本地的‘海军陆战队·海岛军事3日营’是每年暑期的爆款,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参加研学,可以考虑这款产品。”黄老师表示,今年国庆、寒假期间仍有开设外省和境外的研学团,如果孩子较小,可以参加贵州、西安、三亚研学团的亲子营。
研学产品的定价因素包括研学内容、时长、地点、师资力量、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据了解,新东方国庆期间为期5天的贵州、西安、三亚亲子营主要集中在当地核心景点、名胜古迹区域,由新东方机构内的老师带队负责管家、课堂讲解、摄影,师资配比为1:8,价格为5000~7000元/人不等;国庆境外研学的周期则长达9~12天,费用在4万~7万元,适合有研学经验的孩子。英孚教育分为国内游学、海外游学及周边营地研学,同样是由机构内的老师领队,1位老师负责8位学生。周边营地单日的价格在300~700元/人;国内游学周期约7~10天,费用为2万~3万元/人;海外游学时长约为一周,费用为2万~5万元不等。
记者注意到,相较于往年单一的“名校访学”,今年部分研学机构推出了“体验非遗技艺”“探索前沿科技”等课程,市场细分更为专业,一些小而专的项目受到追捧;而现在家长和孩子在选择研学项目时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越来越偏向于体验性、互动性强的项目。如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旗下的福建新华研学“泰宁4天3晚书香研学营”开设了学唱国家级非遗戏曲《梅林戏》、手工体验擂茶制作等课程;英孚教育“火星探索·星际穿越之旅”则推出了“星际通讯”“深度体验火箭设计与发射”等课程,都受到消费者青睐。
市场持续火热,但也存隐忧
在市场火爆的同时,部分经营者资质不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价格不透明、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等乱象也随之产生。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一些消费者投诉研学机构存在“游而不学”、住宿标准降级、研学行程缩水等方面问题。
今年暑假,福州市民陈女士带孩子参加海南的亲子研学游,一大一小费用共21560元(不包含大交通费用)。“宣传的是研学和文旅团,但是全程没有导游讲解,没有任何有关海南或三亚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知识讲解,带队老师只是每天通报行程。该团提供的实际服务在市场上都有明码标价,如浮潜、冲浪、帆船出海等等,但是实际收取的费用远高于同时段其他旅行社的费用,如果这个增值部分能体现在文化输出上,我们家长是能够认可的,但是全程没有任何文化输出,凭什么打着文旅、研学的旗号欺骗消费者呢?”
记者还发现,报名后若因个人原因无法参团,可能要面临高额违约金。英孚教育的工作人员表示,活动出发日当天及之后需扣除100%报名费,活动出发日前6天至1天扣除80%;活动出发日前30天至7天扣除40%。若消费者提前7天告知无法出行,各机构要求的违约金基本都为40%~50%报名费。
专家:研学游产品需要多方联动,加强监管
据艾媒咨询,2023年我国研学游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研学产品预订比去年整体增长了四成左右;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市场保持稳步增长,研学游延续去年热度,相关产品较去年增长七成。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储德平表示,研学游的火爆体现出家长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而大量兴起的研学旅行产品也填补了这一需求。研学产品虽“量”大,但“质”仍有进步的空间。他建议,研学旅行作为跨教育、旅游等行业的综合性产品,亟需以教育部门为主导,联合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统一标准,提高准入门槛,规范机构从业行为。作为家长,要保持理性,擦亮双眼,以免踩坑。全社会更应该形成合力,提供更多公益性活动场所,方便学生开展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研学旅行中,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收获成长。
针对研学旅行存在游而不学、质价不符、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福州市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应选择具有相关行业资质的机构,如选择旅行社,应注重查看其是否具有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如选择教育培训机构,应注重查看其是否具有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应重点关注与自身权益相关的重要条款,如日程线路安排、项目费用、违约责任等,面对霸王条款要及时与商家协商修改,不轻易相信口头承诺。家长要正视研学作用,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盲从跟风,理性适度消费。要尊重孩子意愿,结合孩子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研学活动。消费者要妥善保存好相关消费证据,如书面合同、发票收据、交费凭证等,出现消费纠纷时积极与商家协商沟通解决,协商不成可向有关部门投诉或通过司法途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辑:陈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