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大学排名之一的软科(SHANGHAI RANKING),也即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今天在其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该排名对94个一级学科分别进行了评价,各学科的排名对象仅限于在该一级学科设有学硕硕士点的国内高校(截止2023年)。排名发布每个学科内位列前50%的高校,所有学科共有486所、4924个学科点上榜。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评价因素包括人才培养、平台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高端人才5个指标类别,下设18个指标,共计70余项反映学科竞争力的观测变量。
在材料学科的排名中,西工大再次蝉联第一,稳坐国内材料学科的头把交椅。北科大作为“材料专业的黄埔军校”、“材料专业的航空母舰”紧随其后,保持住了全国第二的位次。
位列TOP7的高校分别是: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
与去年的排名相比,材料学科TOP7的阵容很稳定,并没有出现掉队、被挤下去的情况。在202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中,TOP7也是这七所高校,只是排名略有不同: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可以看出,今年进步最大的是上海交大,这也与上海交大在过去的一年内材料领域的高水平论文的增多以及国家级和市级的科研奖项有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前12%的高校共有28所,名单如下:
材料TOP7院系简介扎根西北,铸大国重器。潜心办学,育华夏栋梁。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源于1938年7月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与矿冶工程系,1956年西北工学院设立第四机械系,成为材料学院的主体。历经8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并进的学科发展格局,领军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材料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学科在教育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居第9、第6和并列第3,第四轮获评A类,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重大突破,跻身第一方阵前列;2017年和2022年两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ESI学科排名进入前0.22‰。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构建了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凝固技术、金属增材制造、精确塑性成形等多个优势学科方向。近年来,发展了纳米能源材料、先进润滑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绿色催化等新兴学科方向,并在江苏太仓成立清洁能源研究院、在重庆两江新区成立轻质高温高强结构材料及构件精确成形技术研究中心,交叉融合、宽强并蓄、多地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日益凸显。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由柯俊、肖纪美、章守华等著名材料科学家创建的中国最早的金相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和金属物理专业发展而来,怀揣着科教兴国的热忱,肩负着工业发展的使命,北科大材料学科始终奋斗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最前沿。70余年来,材料学科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人才,包括王崇愚、叶恒强、张统一、张跃等19位两院院士,葛红林、张少明、段向东等60余名特大型央企董事长(总经理),有力支撑了我国钢铁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建设单位,是国家“211工程”和“985 工程”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于材料学科第一方阵前列。
材料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2人,教育部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30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建成了一支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优秀教师团队等在内的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材料学科科研实力强劲。现依托学科建有包括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高效轧制与智能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等12个国际/国家级平台,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等25个省部级平台/机构。1978年以来共获2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近五年,实到研发经费约36 亿元,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4500余篇,长期稳居ESI 排名0.2‰。“新一代超高强钢”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在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QS材料学科排名升至第20位,连续十多年入围ESI 1‰学科。“十四五”期间,学院材料学科入围ESI万分之一。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387人,博士后159人,师资及研究队伍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进修经历,正高级教师约占师资及研究队伍总数的三分之一,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约占正高教师的比例近五分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还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长江特聘学者8名、四青人才40人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过去70多年中,学院为国家建材、汽车与交通行业培养了4万多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了1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为建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领全球建材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国防、现代工业、新兴产业、国家和区域经济提供了关键新材料技术支撑。
学科建设了一支以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为学术带头人,整体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术队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创新群体等国家和省部级团队20余支。
学院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办学,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现有本科生2496人,研究生3364人,是我国材料学科人才培养规模位居前列行业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于2012年12月正式组建,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学科组成。其前身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1988年,由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原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成。
材料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编教职工100名。专职教师80名,其中教授41名,副教授35名, 助理教授4名。两院院士7名(1名双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优青”8名。
学院现有多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包括: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先进材料”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及贝氏体钢推广中心、镁铝合金成形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市高技术陶瓷材料与工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学研基地。
学院瞄准材料科学前沿和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学科交叉,形成了材料微结构及表征、计算材料科学及工程仿真、材料制备工艺及加工工程、新型信息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再生医学及仿生材料、极端条件材料等有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清华大学的材料学科在最新一轮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均被评为A+。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位列世界第10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我国培养金属材料及热加工工艺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发源地,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首轮双一流建设获评“成效显著”,进入“培优学科”。
学院现有材料结构精密焊接与连接全国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近年学院年均科研经费约3.0亿元,固定资产约4.4亿元,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国际一流的平台。
学院现有教授(研究员)13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各类高端人才51人、博士生导师169人,建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22年评估排名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入选全球ESI排名前千分之一行列(近万分之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及材料物理专业四个本科专业均已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并均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溯源于1952年开始招生的铸造和金相热处理专业(时属机械系)、1958年开始招生的硅酸盐专业(时属化工系)。1978年,浙江大学组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2014年7月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85年,在浙江大学建立了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2007年,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其中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17年和2022年分别入选首轮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材料学院建有半导体材料、材料物理、高温合金、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6个研究所和1个电子显微镜中心,并拥有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微结构与性能调控创新引智基地、浙江省电子显微镜中心、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调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截至2024年9月,全院在编职教工147人,其中正高81人,副高3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6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8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15人。
材料学院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材料微纳结构表征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等众多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3项,并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2024年3月,据美国ESI对全球机构材料科学学科评估显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学科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5位。
你所在的大学在这次材料学科的排名中位列第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