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优才计划申请攻略(条件、资料、技巧、流程超详细解读),收藏了看这篇就稳了!
网上关于香港优才计划的文章相当多,说实话,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细看,因为优才计划这项政策是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调整的。
就拿最新的调整来说吧,对于有海外学历的人士来说,最新要求就是要提供留服认证才行,如果不清楚这一细节的话,后续就会收到入境处的补件要求,补充材料并不麻烦,但这会拉长自己的审批周期,影响拿香港身份的快慢。
今天的这篇文章带大家一口气了解香港优才计划的超详细申请攻略及获批技巧。
一、香港优才计划政策新动态
1、严查海外学历
目前,入境处对申请人的学历这块查得比较严,尤其是有海外学历的申请人。
内地高校毕业: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学位认证报告。
海外院校毕业:学位证书、成绩单、留服认证。
对于拥有海外学历的人士而言,不排除还要你提供学生签证、出入境处记录等材料证明你海外学历的真实性。
2、审批时间变化
现在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人数很多,入境处的审批也有从严的趋势,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审批时间的拉长。去年的审批周期是5-9个月左右,今年基本上需要6-12个月。
不过,审批时间的长短也不是绝对的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很多人都在问现在香港优才申请审批到几月了,其实也有今年2月份递交申请,7月份就获批了的。
二、香港优才计划申请条件
香港优才计划是一项面向全球的优秀人才吸纳计划,旨在吸引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技术人才或优秀人才来港定居,藉以提升香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目前港府释放利好政策,即2023-2024年不设获批配额以快速吸纳人才。
香港优才申请人要求先满足基础资格后,根据需求选择2个计分制度之一,一般人选择的是综合计分制,少数人选择成就计分制!
基础资格:年龄:18周岁以上学历:至少是本科学历资产:足以负担本人及受养人的首年生活费品格:无犯罪、无不良入境记录计分制度综合计分制:要求申请人根据年龄、学历、工作经验、人才清单、语言能力、家庭情况六个选项做综合评分,其中年龄最高分30分、工作经验最高分75分、学历最高分70分、人才清单0分或30分、语言能力最高分20分、家庭情况最高分20分。有兴趣申请香港优才的朋友不妨花30S时间做个测评,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
香港身份规划综合测评
成就计分制:要求申请人在某个领域/行业具备杰出贡献/成就奖,评分只有0分和245分,只有满分才能申请,一般适合那些影视后、诺贝尔奖、奥运冠军等人物,不适合普通人!
要求申请人能够超过80分才能递交申请,当然并不是分数越高就一定获批,也跟申请人毕业院校、行业性质、就业背景等相关。
三、香港优才计划申请3个不要信
很多人申请优才会踩坑,其实就是对优才政策不是太了解,或者是被一些不良中介的说法给误导了,把香港优才的申请想得过分简单。
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这3点不要轻信:
1、不要信有100%的通过率
通常来说,个人综合条件好,获批的概率就比较高,但同时也看你提交的材料似乎都能够被入境处认可,文书也很重要,
如果学历、岗位各个方面都比较普通的话,其实是不建议去申请优才的,是有一定难度的。
2、不要信用假学历/假材料能申请
千万不要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来申请优才,即使获批通过了,后续也依然会被查出来,签证会被取消,也要面临牢狱之灾。
3、不要信不去香港也能续签
港府推出优才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来港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如果完全不来香港,续签是有些困难的。
如果没有任何要求就能续签,不夸张的说,香港会挤爆的。
四、香港优才计划适合人群
香港优才计划虽然适合各行各业的人才,但是对人才也是有偏好的,有些人并不适合申请,我们会劝退,但是如果合适,我们也会建议他们申请,香港优才最适合的人才类型总结有以下8类:
①高学历人才
基本学历要求有学士学位,而其中博士、硕士学历得分更高,拥有2个学位也能加分,所以算是学历越高,分数越高,获批越有优势。
②名校毕业生
综合计分制在学历项上,对毕业于世界百强名校的人才,给予额外加分优势,毕业于世界100强名校(本科、硕士毕业均可)比同等学历非名校的申请者,多加30分!
③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
工作经验项在综合计分制中占据75分,拥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到2年工作经验人才都可以获得分数,工作经验越丰富,分数越高,2年以下工作经验的申请人,该项无分。
④拥有高级管理经验人才
工作经验越丰富,分数越高,如果拥有高级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也可获得分数,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会比没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分数更高。
⑤有名企或是跨国公司就业经验的人才
拥有不少于3年的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如上市公司或位列《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财富》世界500强和胡润中国500强企业,可以多加20分!这也是今年的新政策。
⑥国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
除了名企若是拥有不少于两年的国际工作经验,申请优才还可以额外加15分,如果是内地人士,在港澳台的工作经验也可以算国际工作经验加分。
⑦属于香港行业紧缺人才
申请人在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的行业经验基础上,目前香港紧缺行业人才包括金融类、通讯科技类等,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行业人才最为紧缺,科技是港府重视的新兴行业,这类人才也很紧缺,而符合香港人才清单的51项专业人才,直接可以在香港优才综合计分制的打分中额外加30分。
⑧在某行业有突出成就的人
成就计分制就是专为那些在某个领域/行业获得突出成就的人才,比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等。
如果你符合上述8类人才中的其中2-3类,申请香港优才就有比较大的优势。
五、提升获批率的一些技巧
提升香港优才计划的获批率,关键在于精心准备材料以及有技巧地展示个人优势。
以下是一些获批技巧:
1、精准计算分数
详细评估:确保准确计算综合计分制下的分数,特别是高级职位、人才清单上的专业、语言能力和教育背景。
避免错误:注意不要在工作经验、学历认证等容易出错的地方失分。
2、突出个人优势
明确定位:识别自己在学历、工作经验、行业地位、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行业亮点:特别是在金融、科技等香港需求高的行业,拥有专业证书或名企背景能显著加分。
3、完整且高质量的申请材料
材料齐全:确保所有打分项都有相应的证明文件,如工作推荐信、学历认证、资产证明等。
细节注意:如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需提供详细证明,包括职位、责任和成就。
其他资料:高含金量的证书、权威期刊报道、获奖证书等能够体现自己专业技能及工作成果的资料。
4、文书撰写
赴港计划书:简洁明了地展示赴港动机、职业规划和对香港的贡献预期。
雇主推荐信:真实反映工作表现,强调专业能力和贡献,必要时可提供多份以覆盖不同阶段的职业经历。
六、申请资料的准备
资料的准备是优才申请流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相对来说耗时也比较多,有些材料还需要盖章,这个过程要有耐心去准备。
建议还是提前列一个材料清单以防遗漏,具体要准备的材料有:
1、家庭成员基本资料:包括港澳通行证、身份证、结婚证、孩子出生证明等等;
2、学历证明文件:毕业证、学位证、学位认证报告(三者缺一不可,海外院校毕业可提供毕业证+成绩单)学位认证报告可在学信网上下载,需注意的是08年之前毕业的是无法直接查询到学位的,需要在学信网上先进行申请,待学校审核通过后才可以下载学位认证报告,大概需耗时18个工作日。
3、工作证明文件:在职/离职证明、雇主推荐信、组织架构图等。
如果无法提供在职/离职证明,也可以用其他的证明文件加声明书来代替,比如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记录等等,声明书主要就是说明一下为什么提供不了在职/离职证明,比如公司倒闭或无法开具等等。
雇主推荐信是作为工作证明的关键材料!一定要准备!并且每份工作都准备一份最好。雇主推荐信主要就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阐述你在工作中有什么成就和突出优势,推荐人可以是领导/同事或合作过的客户。
组织架构图是加高管分才需要提供的,新系统更新之后对于高管的界定更加清晰了,想确定自己能否加上高管分的,建议先找专业人士做个评估。
以上所有工作证明文件最好是能够加盖公司公章的,会更具有说服力。
4、资产能力证明文件:建议直接开银行存款证明就好,个人申请12w+,一家三口36w+。
5、语言能力证明文件:内地人申请是默认加中文的10分的,无需额外提供证明文件,如果想加英文分就必须提供近2年的托福/雅思成绩单,海外院校毕业还可以提供成绩单+英文能力自述,需注意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是不算的哦,不能加分。
香港优才计划材料清单可以参考这份文件:
七、香港优才计划流程详细解读
1、评估申请资格
主要就是学历和分数这两个方面是否符合要求,尤其是自考方式取得的学位,工作经验是从拿到学位的那一年开始算的。
2、收集相关文件
一般都会预留四个星期的时间来去准备,还要把材料扫描成IPG/PDF格式,最好分割类,方便后期上传。
3、递交申请
自己diy申请的话,要在入境处官网去递交申请,按系统步骤来填写信息并上传资料就好,最后确认递交申请就行,注意邮箱不要填错。
找了专业中介的话,通常来说专业中介会替你申请的。
4、正式获批
每个人的审批周期的都不一样,整体来看是6-12个月左右。获批信件是直接发到个人邮箱的,所以后期需要查看邮箱。
收到获批信件后需要缴费领取电子签证。
5、办理逗留D签
要携带资料去出入境办理逗留D签,香港优才计划首次获批是有3年的逗留期限。
6、激活签证/办理香港身份证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激活签证并且办理香港身份证,同一天内完成就行。
7、领取香港身份证
大约是在10天后可以去领取香港身份证,如果之前签了委托书可以让朋友来代替自己去申请。
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攻略就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想要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成功率,也可以找专业靠谱的人士来申请,个人推荐银河集团,就挺不错的。
⭐如果您有意向申请优才拿香港身份,可以点击链接进行资格测试,只需30秒就知道你是否符合申请要求。
香港身份规划综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