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什么制度

2024-07-27 百科达人 阅读 投稿:本站作者

今年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在皇宫会面日本天皇明仁。| 东方IC

今年4月底,日本将出现首次在天皇健在情况下的“改朝换代”:明仁天皇将退位,皇太子将于5月1日继位。于是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一个只有在这一时刻才会提起的话题:日本的国体问题。

日本自认为其国体是“君主立宪制”,但却是所有君主制国家中少数不称为“王国”的国家,因此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

所谓“君主立宪制”国家,就是由世袭的国王/皇帝担任国家元首,但国王/皇帝却受到宪法的制约,统而不治,并不参与国家的治理。二战后,天皇虽然在外界被广泛视为日本的“国家元首”,但在目前的宪法体制下,天皇并不具有政治功能。不过,天皇实际所从事的国事活动,实际上与国家元首没什么不同。

例如,每年例行国会开幕式由天皇主持并发表致辞,每位首相当选及新组建的内阁均须获得天皇任命,另外最高法院院长和大法官的产生也同样如此,虽然这完全是一种形式,但毕竟是不可或缺的。首相每年还须数次向天皇报告国内外形势,这一程序被称为“内奏”。既然是“内奏”,其内容当然是不会向外界披露的。

首相出访归来,首先必须去皇宫签到,表示“我回来了”,然后才能去官邸处理政务。这很像日本家庭,学生在放学回家后,一定要先说“我回来了”。此外,天皇的国事行为还包括签署大量文件,频繁会见到访的外国领导人,接受外国使节递交的国书,每年还要颁发勋章,会见各界知名人士等。此外天皇还负责宣布大赦令,批准日本与各国签署的条约等。

天皇差不多每年都要出访,在国外均受到国家元首的礼遇。在国内,天皇更是频频视察各地,尤其是前往灾区慰问灾民。天皇所从事的这些国事行为,自然使各国将天皇视为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2017年2月28日,天皇明仁和皇后美智子启程搭乘飞机前往越南,对越南进行首次访问,慰问二战时期日本士兵的家属,以及促进两国友谊。 |视觉中国

不过,二战前和战争期间与战后的天皇形象有很大的反差。当年日本军部就是以天皇的名义发动了侵略战争。因此在战后的远东军事法庭审判中,是否应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也曾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作为对二战的反省,战后的日本对天皇的定位、功能和作用予以很大限制。在目前的宪法中,天皇仅作为“国家的象征”,因此目前的天皇制又称为“象征天皇制”。对于目前的天皇应否视为“君主”,日本的宪法学者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日本民众在观看天皇发表退位演讲。| 视觉中国

在否定派看来,由于“天皇仅可从事宪法所规定的国事行为,不可问政”,因此天皇并不拥有政治权力,不再符合君主的定义,所以应将其视为君主制中的一个例外。众所周知,与君主制相对应的就是共和制,例如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实施的都是共和制。持这一观点的日本法律学者认为,战后的日本体制与此相类似,因此应对日本的天皇制另当别论。战后日本的“国家形态”是基于“象征天皇制”的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而本质上是议会制。

但在另一派学者看来,虽然目前实施的是“象征天皇制”,但天皇仍是世袭的,只要不主动退出皇室,则皇室成员的身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与宪法所强调的平等精神还是有所抵触的,因此只能将其视为目前的宪法体制中的一个“特例”。

虽然早在从目前的宪法生效之日起,日本就从原先的“天皇主权”转换为“国民主权”,但日本政坛始终有一股势力在力图恢复战前的天皇体制。例如虽然宪法规定只有内阁具有对外交往的功能,但多年来日本政府实际上让天皇发挥了国家元首的功能。

目前,日本的“象征天皇制”之所以受到日益广泛的支持,从某种角度看是因为国民对日本的民主体制产生了明显的不满。而明仁天皇强烈的和平主义倾向与安倍全力推动修宪、扩充军备的思路完全是南辕北辙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除推动修宪以外。日本右翼势力还有一个夙愿:就是让天皇参拜靖国神社。昭和天皇最后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是1975年,但在1978年右翼势力将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合祭在靖国神社后,天皇再也不曾涉足靖国神社,这使日本右翼势力深感失落和无奈。去年明仁天皇更表示,在各学校升国旗奏国歌之际不必强制要求学生起立,而皇次子甚至对用公款祭祀也提出质疑,由此可见这一“奢望”在可见的未来都只能是一厢情愿。

虽然日本皇室成员人数非常有限,而且如前所述天皇仅为“国家的象征”,但这一象征远非是可有可无的。天皇虽然不参与政治,但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天皇的定位、功能和作用今后会否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值得试目以待。

作者:陈鸿斌

编辑:吴雨伦

声明:闻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7560051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