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学员和娄斯令在一起交流,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就是有哪些工作是年龄越大越吃香的?
这个问题看起来挺典型,尤其是很多人进入中年后,开始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担心到了某个年龄就会被淘汰。
所以,今天斯令我和你聊聊,收入和年龄到底有没有关系,哪些职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有价值?
第一个维度:体力、脑力和脸吃青春饭的职业。
大家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职业,比如建筑工人、外卖员、程序员、明星、网红,这些都是典型的“吃青春饭”的职业。
这类工作要求体力、精力,甚至“颜值”,但这些东西都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的。
所以到了35岁,很多程序员、建筑工人就会面临被年轻人取代的风险。
原因很简单:年轻人精力充沛、薪资要求低,而你随着年龄增长反而成本更高,公司自然优先选择年轻人。
如果你也是从事的这类职业,娄斯令给你提个醒:提前规划非常重要。
你需要尽早考虑转型,比如从技术岗位转向管理,或者积累资本转做投资人,或者开辟人生的第二职业赛道,这样才能避免被年龄“拖下水”。
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你需要提前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全面的评估和规划,只有看清形势,才能避免被动。
第二个维度:靠经验吃饭的职业。
再来看另一类职业,医生、律师、教师。
这些职业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越值钱。
为什么?
因为经验是这类职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经验只能通过时间积累,无法短期内速成。
越老的医生、律师,越能处理复杂的病例和案件,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更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这些职业的成长曲线是递增的,越老越有价值。
但是,如果你想选择这些职业,也得考虑一件事: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投入的职业。
医生需要多年学习和实习,律师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件积累声望,教师也需要教学经验和不断学习。
这意味着,如果你年轻时不想太“苦”,这些职业未必是好的选择。
但如果你愿意前期投入时间,晚年大有作为也是可能的。
第三个维度:跳出“打工者”思维。
接下来,斯令我要说的是很多人没想到的维度,也就是跳出传统的“打工者思维”,转型为自由职业者、老板,甚至是投资人。
我们传统的职业路径就是:打工——攒经验——升职,但这条路往往让人卡在“青春饭”的逻辑里。
如果你能打破“用时间换钱”这个思维方式,你的收入将不再受到年龄的限制,而是会随着经验、网络和资本的积累而不断增长。
我记得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你要花点时间,搞清楚你的矛盾在哪里?
就在于你是不是还在用有限的时间和体力换取金钱,而忽略了更多元化的收入模式。
比如,就拿斯令我来说吧,我每天花两小时写文章、运营公众号,调查研究,这些收入并不依赖于我的体力或年龄,而是依赖于我创造的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收入会逐渐成为“被动收入”。
自由职业者、创业者,甚至投资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不再被年龄束缚。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要跳出打工者的圈子,走上更高维度的收入模式。
收入的未来:行动力决定一切。
最后,娄斯令想聊一聊“未来”这个词。
有的人总想着未来的某一天收入翻倍,升职加薪,但这些未来未必能实现。
“未来”是你现在行动的反映,如果你现在没在做什么特别的事,凭什么相信未来就会突然好起来?
毛主席强调“实事求是”,我们看问题要立足现实。
当下的行动,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远。
如果你还在一个不确定的职业里摇摆,那么现在就是你做决定的时刻。
你需要考虑的是:我的职业是否可以随着时间变得更值钱?
我是否已经开始建立被动收入?
我的思维是否跳出了传统的“打工者”模式?
所以,兄弟们,你会发现,年龄越大越吃香的工作并不是没有,但它需要你提前规划、提前行动。
跳出“用时间换钱”的思维,迈向自由职业者、老板、投资人的路径,才是收入与年龄无关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