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时间,又即将迎来2022年大学本科生毕业季,每年的六月份都有几百万本科毕业生投放社会,在近几年经济环境遇冷的情况下,不少毕业生规划的出路都是“考公”或者“考研”,特别是考研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但很多高校却没有扩招的计划,于是就在研究生考试通过之后,根据大家报考的情况,再安排一轮入学考试,进行更精准的优秀人才筛选。
近两三年,不少应考生都觉得考研越来越难,在有限招录的人数下,考研大军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获得最终录取的机会,后面可能还要接受面试,专业选择,导师选择,研究课题和小组选择等重重关卡,考生们的考研压力也越来越大。
除了应考压力以外,还有就是来自生活方面和家庭的压力。不少条件相对较为欠缺的家庭,都希望孩子早日完成学业后可以进入社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不说支持家庭的日常开销,起码可以负担个人生活,减少父母生活压力。但如果考上了研究生就意味着爸妈要继续负担孩子学费和生活费,并且推迟了社会就业的时间,如果家庭本身没有这部分的储蓄或者父母退休只有退休金没有稳定收入,那么这个学生家庭就会青黄不接,压力可想而知。
也有家庭的父母是从一而终支持子女学业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有能力可以往上读,就算自己辛苦一点也要让孩子完成学业,拿到更高学历的证书,为的就是以后踏入社会后起点更高,前途更好。有社会相关媒体平台作出调查研究,汇总数据后发现,现今在校攻读研究生学历的同学他们多数来自的家庭条件状况,有兴趣可以往下了解一下!
研究生的同学多数来自于怎么样的家庭环境?
脱贫攻坚奔小康,是很多80后父母听说过的一句话,从下面表格可以看出,要实现家庭小康的概念,整个家庭的年收入在8万-15万之间,就实现了。我国城市地区现在最多的家庭处于小康阶段,但这些小康家庭产出研究生下一代的数据却没有更高层级收入的家庭强,这个层级就是中产家庭。
当整个家庭整体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一直到80万元以下的都属于中产这个层级,这个层级的家庭是最重视下一代教育培养,而且有能力支持子女完成更高的学历攻读,中产家庭多数是父母双方自身都受过良好教育,有专业领域中能力和技能较强的职业,家庭消费力也相应提高,特别是子女教育的支出,更是家庭整体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善于追求生活质量,主要从事脑力工作或者行业,因此有更多的工作闲暇时间培育子女,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子女成才的影响和意义。
从数据总结和层级分析中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个等级中的家庭会产出高校中数量最多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家庭环境稳定,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是相当重视且执行到位的,有的家庭甚至可以借助于工作或者父母资源帮助到孩子在教育上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帮助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
相对来说,小康家庭培养出来的本科生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不过由于家庭父母的教育观念,或者家庭经济考虑等方面原因,小康家庭认为本科生的学历已经“够用”,孩子也认为多待在学校学习毕业出来年纪大了不利于个人事业起步,于是很多都没有继续学业的打算。
如果要说家庭条件决定孩子能不能在学业上走得更远,那为什么富裕家庭的孩子反而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数量产出呢?这里反映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重视了。富裕家庭的父母由于家境殷实,或者平时忙于工作,指导督促和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少,所以在学习上的效果通常没有中产家庭来得好。
学习质量和效果主要在个人,事业规划需提前做好
虽说多数的研究生家庭属于中产,但前路由自己创造,实在希望在学业上获得个人成就,不少高校都会创办学生奖励计划,只要达到一定的申请条件,或者成绩优异,有专业获奖背景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学校的研究生奖学金。
在学业研究上所能开阔的视野,遇到的人事物,都是校外生活不能给予到学生的,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无论是否攻读研究生学历,同学们都应该提前规划职业生涯,有目标和方向,才能让人生不断往前推进,个人不断成长!
如果还有同学在考虑要不要读研究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往上攻读,因为知识不仅能让一个人开阔视野,创新思维,还能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修炼陶冶个人性情,变得温文尔雅,进退有度,对人生的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