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的“陷阱”有很多,比如某些机构宣传的“不浪费1分被录取”,就是一个非常不明显的陷阱。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专业有调剂可能的传统高考省份,比如河南、四川和陕西;同时,新高考专业组也不例外,比如广东、江苏、福建和天津。
它的特征就是:考生在大学或专业组投档线附近被录取,不排除与投档线同分。
从表面上看,确实是没有浪费分数被大学录取了,但是,录取的是什么专业?这才是问题所在。
与投档线同分或附近的专业,基本是大学的边缘化专业或冷门专业,正常填报过程中,没有一位考生或家长希望被这些专业录取。
这个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在上一节课程中,引用了一个名词:冲一冲敢死队。
这些考生认为,不“冲一冲”就是损失了500万。
每年的志愿填报季,都会存在大量的考生家长和机构团队,采用“冲稳保”的策略填志愿,最终害了考生。
其实这个问题也非常好理解。大学的主干、王牌或热门专业就那么1个或几个,如果你在填志愿换算同位分时,留出的余量不够,也就是不存在分数优势的前提下,录取到大学一般化或冷门专业,那是必然事件。
现在是一个“专业为王”的时代,同档次大学相比,专业更重要。往往投档线高个3、5分,甚至10分、20分的大学,并不见得更好,如果不幸冲上的话,客观结果就是专业更差了。
现在很多考生家长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专业不好,上了大学可以努力转专业啊!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这话说的,好像大学是自家开的,然后每条咸鱼都可能翻身似的。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很多考生家长都被自媒体文章后面的留言带偏了节奏,看到几个转专业成功的留言,就以为转专业是一件十分容易和轻松的事儿,你就不会想一想,那些转专业不成功在厕所里哭晕的,哪有时间和心情来留言呢?
一、大学转专业的3个必备条件1、大一各科成绩足够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的最优秀,但转专业可不以家长意志为转移,要看跟他人横向比较的结果。
这个优秀的标准每个大学可能要求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不足10%的孩子有资格提出转专业申请,具体到某个专业,往往是前3名(有的可能多一些,但不会多于10%)。
2、转出学院同意放行
上一条提到转出申请问题,就存在审核不通过的可能,你千万不要以为足够优秀就可以通过申请。
我们办公室一位小伙子说,他当初被调剂到历史学专业,为了转专业成功,拼了一年,拼到历史系第一名的成绩。
恰恰是过于优秀,学院不同意放行,说“你既然已经这么优秀了,说明你适合学历史学专业”,最终,这小伙子转专业失败,只能选择辅修二学位,气人不?
3、转入学院同意接收大学的热门专业,会成为转专业考生群体进攻的目标。
转入学院不可能有人申请就接收,精挑细选也在情理之中,这就意味着大量申请转专业的考生愿望会落空。
二、你转专业成功的底气来自于哪里?以上转专业的3个必要条件,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极少数名校之外,客观存在于大多数大学当中。
所以,转专业的难度绝非家长拍脑袋这么简单。
很多家长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一方面冲大学投档线、冲专业组投档线,幻想“捡漏儿”,另一方面又幻想孩子通过努力战胜其他考生,最终转专业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我们做志愿填报,归根结底做的是概率。要尽最大努力,做大概率事件。
首先,你能捡到的漏儿可能是天然“坑”。
你意外捡漏儿成功,必定是他人主动放弃的结果。好东西,你是没机会的。所以它大概率不是真漏儿,而是“坑”。让你捡都不要去捡,何必要主动入坑呢?
其次,你孩子可能先天竞争力不足。
这一部分要分析的,是孩子的竞争群体。
“冲一冲”捡漏儿的最好结果,就是踩线进档被调剂,也就是说孩子大概率是以倒数的身份进入大学的。
你可千万别忘了,跟你孩子同专业的,大多数是冲王牌、主干专业失败下来的,这部分考生的学习能力,不会比踩线进档的更差,他们大概率要优于您孩子。
重点是,跟捡漏儿成功的你家孩子相比,意外的失利,致使他们转专业的主观意志更强,这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你孩子转专业成功的底气和自信来自于哪里?你真的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三、终极建议:能一箭中的,就别当“冲锋敢死队”综上所述,建议2023高考生家长们,特别是河南、四川、陕西,以及广东、江苏、天津和福建等存在专业调剂的省份,大家务必要学一学专业“十字定位法”。
争取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一箭中的,达成专业愿望,录取到想学的专业。指望上大学后,再走转专业可跨专业考研,是某些志愿填报机构团队或老师失败的借口。
能一箭中的,尽量不要当“冲锋敢死队”队员。如果您担心做不到,请关注了解一下3维十字定位大数据和3维十字定位法,无论是传统高考还是新高考专业组,均可以一个志愿命中目标,重点在是它一定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