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提前get:
一、正确认识绩点:
绩点是相对的,自己院系、学校和留学目标校有不同的算法和玩法。
二、选课哲学:
信息搜集,摸清课程内容、考核方式、课程资料和往年题;多社交。
理性对待“水课”和“虐课”,重视自己的个性、兴趣和动力。
旁门左道:选课看老师;绩点还可以靠校外课程 。
三、上课哲学:
课和自己八字不合,怎么办:退课、信息搜集、组队、躺平
努力的二八哲学:抓大放小,放轻松。
正确认识绩点:绩点是相对的
即使是同个国家的学校,算绩点的方式也可以千差万别,就别说不同国家的了。
你的绩点怎么样,关键要看你拿给谁看、用在什么评价体系里面。自己学校算绩点,常常需要区分度最大的算法,因为主要是为了学校内部、特别是学院内部排名评奖分荣誉。
学院内部、学校内部,和出国读研游戏规则是不同的。有些学院整体绩点偏低,但如果你关心的是三好、国奖、院内保研,那么你在学院内部排名前就可以了,连学院的绩点水平在学校里面有无优势都不用管,反过来还要关心学院内部各种绩点计算规则,比如当学院干部加分、发(水)刊加分、拿(水)奖加分等等。
学校内部排名也有自己的门路。如果你的绩点是用来出国,那这里就有一个信息不对称:target school才不会理会我的学校怎么算绩点的。
他们直接用自己的规则套你的百分制原始分,像英国的学校直接让你填个加权平均值,有些美国的学校用分级ABC直接对应2.0,3.0,4.0再加权平均,还要削减政治课、体育课之类的权重。
这样的话,很多内部绩点大战的弯弯绕就直接避开了——比如用一元二次函数(或者别的曲线)来算绩点让6字头7字头特别拉绩点,拉到心在滴血,考多少个高分都没用;各种让人为难、给分莫测的政治课、体育课之类的,只要出国申请就立刻不头疼了。
加之,且不说国外研究生申请除了绩点还要看其他方面,单就成绩单来说,很少会设置硬门槛,而会着重看与申请专业相关度越高的课程上过多少、成绩怎样。
选课哲学
大学每个学期选课如同混战,这学期上什么课、上多少课跟绩点以及学期幸福感息息相关,所谓“选课一时爽,期末火葬场”,课多课虐让人头冷。跟高中相比,大学的第一特点就是:混乱(或者说多样、自由,whatever)。
信息搜集:想要好绩点,多社交 !大学绩点大战第一关就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甄选适合自己的课程(及努力方式),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课程。
国内大学的教学资料往往散落在各种公邮、论坛、课程公众号上面,教学大纲经常残缺不全或者跟实际内容对应不上,更别提有些老师喜欢把PPT和往年题藏着掖着,这些都是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但现状如此,必须适应。
最简单有效的渠道其实是:问。
问学长学姐(上过课的人)。实在社恐得要命,可以问跟学长学姐来往甚多的社交达人同学(二手信息汇总)。如果自己去摸这些公邮、论坛、公众号,你就知道这非常难,因为这些信息真的很分散,更别说大家给文章和账号起名的时候可没考虑照顾网上冲浪的学弟学妹们。
社恐们不要担心自己伸手党,因为学长学姐们要么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搜集这些信息,很想传给后人,让学弟学妹们继续与老师斗争的大业,要么刚刚受过老师的折磨,急于向学弟学妹们吐槽…… 所以大胆地向学长学姐搜集信息吧!哪里有课程测评,有没有往年笔记,上哪找往年题,这老师有不有趣,这课考不考勤,内容困不困,作业多不多,给分严不严,学长学姐正憋着没人来问呢。这个过程的难度按学期递减,因为你很快就会找到各种课程测评公众号、练出看课程大纲的火眼金睛、拥有越来越厚的脸皮。
怎么找学长学姐:年级大群、学工、社团、运动队全部都行。
选课原则
理性看待“水课”和“虐课”,重视自己的个性、兴趣和动力「选水课、避虐课」可能是另一个坑。水课也不能所有人得高分。水课怎么“水”也是一门技术。
它可能只是老师考核的重点对很多人来说是轻松的,但对你来说可能是捉摸不定的,或者老师不轻易给低分,对于大四狗可能很适合,但是想要高绩点的低年级同学就不太容易出头。
反之,虐课的“虐”也有不同面向。有些虐课是老师要求不合理,过分严苛,或者讲课不好,却要求很高;但有一些虐课可能只是老师严格(高发区域:选到其他专业的核心课);有一些虐课可能不过是努力与收益成正比,但测评课程的人想划水而作出“虐”的评价——这种情况对于想要认真上课,或者通过踏实努力拿绩点的同学来说,实际上是利好消息,一点也不“虐”。
对于一个精力有限的学生来说,在了解好课程特性,到底怎么水、怎么虐之后,要合理搭配水课和虐课,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获得最大产出。但还是要提一句,追求绩点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己的兴趣和动力所在。
感兴趣的课程,或者你保研、转专业、留学申请必需的课程,你会更有动力去上课、备考;你熟悉或者愿意为之努力的考核方式,也更容易事半功倍。
大学生活说轻松可以很轻松,说紧张可以很紧张。想要获得高绩点的学生,是需要进行精力管理的,而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不为难自己,就是节省精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绩点始终存在偶然性,如果从课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即使绩点不如人意,也没有那么懊恼。
旁门左道:选课看老师?本校外的绩点突破方式?
技巧一:选课看老师
首先重复一下,授课老师在教学质量、合理性上可以有很大的波动区间,但是单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课程质量、考核方式)一般是稳定的。如果你过去上过老师的一门课,认为他有责任心/讲课好/考核方式适合你,那么即使他的教学大纲看起来稍微有一些无聊,那么他的课大概率质量或者你的绩点仍然有保证。
此外,如果你经常出现在老师的课上,甚至曾经与老师交流,那么老师对你会较为熟悉(起码会脸熟,这对于留学申请拿推荐信很有用),会有意无意给你加分。
有一些老师考虑到保研、申请同学的需要,学生去说,会手动给学生调分,这无疑不太合理,但事实存在。
技巧二:本校体系外的绩点突围——暑期学校、交换学期
有时候你就是跟院系/学校的教学考核方式八字不合,怎么也拿不到好成绩,或者低分太多,选课自由度太少,无力回天。
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考虑本校体系外的绩点突围,如果有机会或精力,常见的有本校或外校的暑期学校、国际暑期学校、校际交换学期。
本校暑期选择的课程自不必说,有很多学校是认可外校甚至国外的暑期学校学分的,交换学期更可以抵扣必修课到选修课的学分。
这样可以获得高绩点,也可以用来用外校课程代替、回避校内给分不好的课程如有海外经历,在留学申请的时候更是加分。而取决于学校的奖助体系,有很多暑期学校和交换学期项目能够获得全额资助。
上课哲学
课表尘埃落定,遇到了八字不合的课,咋个办法?
首先先套娃一下,还能退课吗?能不能中期退课,能不能等明年换老师的时候上?如果不能,那么——仍然回到第一步:信息搜集。
同样的道理,对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往年题的了解能够帮助你力气使到刀刃上。
其次:尝试组队。
不喜欢、不熟悉的课会让人没有动力去上课或者不知道往哪里使劲,这个时候有个一起努力的伙伴就好很多:课程内容繁杂却不给资料,那就合作整理笔记;考试不知道怎么考,课程任务不会写,那就综合多人的信息渠道和知识背景;经常突击考勤,那就轮流通风报信(划掉)。
最后:抓大放小、放轻松试试。
在课业成绩的问题上,“努力”是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一开始更努力一分,成绩提高10分,之后再努力一分,成绩就只提高5分了。
“二八定律”的陈词滥调在绩点和努力的问题上仍然适用,80%的成绩只需要20%的努力。怎么知道我现在努力到百分之几了呢?这个问题只能依赖个人把握,“凭感觉”。
大家尽可以先尽量努力,之后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投入的精力,要么增加、要么减少投入,以调整到效率最高的状态。分享一个经历:作为一个修了两个学位还出国交换的High achiever,在大四先申请、后写毕业论文的情况下,还有比大二、大三更多的专业课。因为课多,而且申请之后的绩点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对课业的态度放松很多,不再“精益求精”,只是把能够认真完成的任务就认真完成,没有时间的就赶赶;但是最后出来的成绩和过去几乎没有区别。
这一方面说明,“精益求精”比之轻松应对的态度,在提高绩点上优势不明显,但是在提高生活质量上优势很明显(也有年级高了生存技能高的因素)。
另一方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模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非我想投入九分的精力,就能够投入九分的精力,可能逼迫自己增加投入,从七分到八分可以,到八分到九分就很难了;有可能我很努力,只是从八分投入增加到了八点二分;减少到八分投入,我的生活更加快乐一些。当我们只努力八分的时候,更容易看到全局,抓大放小。
正经一点:
不要太过为难自己的方法才是可操作的方法,可操作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大学里的绩点评价方式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拿到高绩点需要认真的学生费很大力气去迎合这种体系,也不意味着存在一些神奇的取巧方式能够高绩点:那只是美好的幻想。
-End-